炎热的夏天我们要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,那么一起看看夏季防暑降温知识有哪些吧,以下是一些夏季防暑降温安全措施及应急知识,仅供参考:
1.勤洗冷水澡:用凉爽的水洗身体,可以有效地散热降温,并缓解夏季皮肤瘙痒及汗臭的问题。
2.饮食方面:夏季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,如柑橘、西瓜、草莓、绿豆、黄瓜等。同时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食物,以免刺激肠胃加重体内热量。
3.多喝凉茶:茶叶中的成分可以有效地消暑降温,适宜饮用的凉茶有菊花茶、绿豆汤、薄荷茶等。
4.适时通风降温:家居内可打开窗户,从早晚开始利用自然风,降低室内温度。
5.避光遮阳:阳光直晒,可利用遮阳伞或穿戴透气、吸汗好的轻便衣物。
6.室内空调:室内空调是降温的有效工具,但需要注意开启空调的温度和时间,以便调节舒适宜人的室温。
7..减少户外活动时间: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在室外活动,尤其是中午时分避免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活动。
8.戴墨镜和帽子:夏季应该戴墨镜并佩戴遮阳帽,以便保护眼睛和头部不受阳光照射。
9.保持室内卫生:保持室内卫生,避免聚集尘埃,这样才能降低因为粉尘等无机物的影响。
10.人体在长时间的散热后,体内水分和盐分会损失,这时,需要多喝水或饮用一些含有盐分的饮料,如运动饮料或西瓜汁等,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盐分,防止中暑等症状的发生。
高温环境如果达到32℃以上,高湿度环境大于60%以上,人体对高温度、高湿度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有所下降,散热功能下降的时候就容易导致中暑。另外,如果人不能够及时补充电解质、水分,容易引起中暑的发生。
根据我国《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》(GB11508-89),可将中暑分为以下三级:
1.先兆中暑。先兆中暑的症状是,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后,出现头昏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全身疲乏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、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
2.轻症中暑。轻症中暑的症状,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,出现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脉搏快速等表现,体温升高至38.5℃以上。
3.重症中暑,包括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。
日常外出活动时,充分做好安全措施:
1、喝水:大量出汗后,要及时补充水分。外出活动,尤其是高温作业,一定要保证充足的饮水;2、降温:外出活动前,应该做好防晒的准备,最好准备太阳伞、遮阳帽,穿浅色、透气性好的服装。外出活动时,一旦有中暑的征兆,要立即采取措施,寻找阴凉通风之处,解开衣领,降低体温;3、备药:可以随身带一些仁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等药品,以解轻度中暑引起的症状。
防暑降温的药品有复方丹参滴丸、人丹、清凉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等。
1.复方丹参滴丸:主要成分为丹参、黄芩、连翘、生姜、白芍等,具有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、舒筋活络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中暑、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2.人丹:主要成分为麝香、冰片、黄芪、黄连、连翘等,具有清热解毒、止痛镇静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中暑、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3.清凉油:主要成分为薄荷脑、樟脑、丁香油等,具有清凉解暑、镇痛止痒的作用,可用于缓解头痛、头晕、皮肤瘙痒等症状。
4.十滴水的主要成分十滴水的主要成分为樟脑、干姜、大黄、小茴香、肉桂、辣椒、桉油等,用于治疗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、恶心、腹痛
5.藿香正气水的组成包括苍术、陈皮、厚朴、白芷、茯苓、大腹皮、生半夏、甘草浸膏、广藿香油、紫苏叶油等,用于治疗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,缓解头痛昏重、胸膈痞闷、脘腹胀痛、呕吐泄泻等症状。
应急措施:
1.迅速脱离高温环境:一旦感觉到身体不适,应立即寻找阴凉处休息。
补充水分和电解质:可以适量饮用凉开水、淡盐水或糖水,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。
2.物理降温:使用湿毛巾冷敷、冰敷腋下或使用酒精擦身等方式帮助降低体温。
3.服用防暑药物:如随身携带的复方丹参滴丸、人丹、清凉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、风油精等,可以帮助缓解轻微的中暑症状。
4.及时就医:如果出现严重的中暑症状,如高热、昏迷等,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医疗救助。
以上就是关于防暑降温的一些注意事项及应急措施。在炎热的夏季,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,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,以防止中暑和其他与高温相关的健康问题。
声明:仅用于宣讲安全相关知识,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;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